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假离婚变真出轨!妻子追讨280万赔偿
浏览:84 上传更新:2024-12-26

近日,湖南株洲发生了一起令人唏嘘的假离婚案件。林某(化名),一名公司经营者,因资金链断裂面临巨大压力,向妻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假离婚来保护家庭财产。他们约定,将名下1370万的财产中的1240万分给妻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住部分资产免受债务波及。随后二人以“男方婚内出轨感情破裂”为由办理了离婚手续。



事情并没有像林某预想的那样发展。不久后,林某的公司成功追回了近800万元的欠款,经济状况大为改善。这时,他的妻子多次提出复婚请求,但都被林某拒绝了。原来,在婚姻存续期间,林某已经与其他女性育有一子,所谓的“假出轨”竟然变成了真出轨。得知真相的妻子悲愤交加,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最终决定将林某告上法庭,要求重新分割财产。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假离婚在我国法律中并不被认可。夫妻双方一旦办理了离婚登记,从法律意义上讲,两人的婚姻关系即告解除。即使离婚协议是基于虚假的意思表示达成的,也不能轻易撤销。但是,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是否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在这起案件中,林某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他在明知有外遇的情况下,仍然与妻子协商假离婚,并且隐瞒了重要事实。这种行为不仅对妻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因此,法院在判决中认为,虽然双方在离婚时已经对全部财产进行了分割,但由于林某存在婚内出轨的行为,且已经将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女方,法院酌情决定再赔偿女方280万元。



这一判决结果无疑给了那些试图通过假离婚逃避债务或规避法律责任的人敲响了警钟。假离婚不仅可能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意味着,即使双方签订了离婚协议,如果该协议是基于虚假的意思表示达成的,那么这份协议就是无效的。


假离婚还涉及到虚假诉讼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假离婚作为一种虚假诉讼形式,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应当依法予以制裁。这不仅包括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还包括刑事责任的追究。例如,如果一方为了达到非法目的而虚构事实提起诉讼,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区分对待。例如,有些夫妻为了购房资格限制等原因而选择“假离婚”,并在两年后进行复婚。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确实没有共同财产分割的需求,可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这一点。但是,这样做的风险依然很大,因为一旦对方反悔,很难证明当初的离婚协议是基于真实意思表示达成的。



假离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它不仅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还可能严重损害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对于遇到类似困境的家庭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坦诚相待,共同面对困难。如果真的无法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也应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财产分割等问题,而不是采取欺骗的手段。